esb世博网·(中国区)官方网站esb世博网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人民网·云南频道:esb世博网集团:牢筑科技平台穿越经济寒冬

人民网红河5月8日电 记者获悉,去年年底,金融危机给整个有色金属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寒流”,云南云锡集团也难以幸免,但这并未能阻止云锡加快科技创新、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在部分产品销售市场极度萎缩的情况下,云锡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优势,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速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云锡在困境中逆市上扬,实现了今年首季经济回暖的目标,为顺利穿越经济寒冬创造了良好条件。

抵御“寒潮”,云锡力挺科技创新

有眼光、有创造力的企业绝不会放过每一次技术超越的机会。作为世界著名的锡生产企业和我国锡业科技的先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勇于自主创新,勇做地方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云锡领导班子深知责任重大,面对困难,处变不惊、沉着应对,把创新作为企业兴旺发达的生命源泉和不竭动力,多年来,云锡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中心环节,始终坚持把建设具有云锡特色的创新体系,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强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来部署。

云锡的科技创新组织,从最初的一个试验室发展成为今天以云锡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构建了由三个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组成的科技创新的组织及管理体制和模式,形成了以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云锡研究设计院为核心的研发机构,以各二级单位为实施和应用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智力支持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经过持续的投入,云锡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锡中试平台、全国最大的湿法冶金工程化平台,全省最大的有色金属选矿中试平台,配置了世界先进的高纯物质分析设备,合作设立了新型能源材料研究机构。加上贵金属研究所已形成的“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贵金属认可实验室”、“云南省金属材料中试基地”等工程中心和实验室,构成了相对完备的有色金属化工、高纯物质制备与测试、新型电池材料、主要有色金属湿法冶金、稀贵有色金属产品开发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创新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平台和中心。“七个平台两个中心”,这是云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围绕锡主产业,以及镍产业、稀贵金属产业发展战略,云锡以研究设计院、贵金属研究所为主体,进一步推进了七个平台(采选设计平台、选矿中试平台、湿法冶金中试技术平台、火法冶金中试技术平台、有色金属粉体制备中试技术平台、化工中试技术平台、高纯物质制备中试技术平台)、两个中心(分析检测中心、情报信息中心)的建设。围绕云锡镍产业发展战略,在已建成试验平台的基础上,云锡继续完善全湿法、火法、火-湿法联合流程三大试验与工程化平台,以及镍的深加工研发基础设备的建设,配置完善各种先进的试验设施与手段,使其具备世界上不同类型红土镍矿的研究与工程化能力和后续深加工的研发能力,为开发国内外红土镍矿及镍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围绕贵金属产业发展战略,以贵金属新材料基地的重点产业为引导,围绕贵金属领域的重点方向,在目前已建有的四个研究室的基础上,将建立贵金属电子浆料研究室、贵金属钎焊材料研究室、贵金属军用特种材料研究室,贵金属催化材料研究室,完善学科建设,这就基本覆盖了稀贵金属领域发展的主体方向,为进一步做强锡产业及其它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按照“大科技”要求,云锡不断强化和重构完善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管理及创新能力建设,把科技工作贯穿于一个产业或一个产品从技术的开发到产品的开发,到规模化的策划,一直到生产、营销、市场分析,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的全过程。按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求,突出和体现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云锡研究设计院核心研发机构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两个专业研究单位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头作用。进一步强化集团公司各职能部门、单位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形成合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随着云锡产业多元化、投资多元化的不断深入实施,资产所有权、各法人单位所代表的利益团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确保各股东利益不受侵占和激发各方创新工作积极性。云锡按照谁投资谁受益与利益共享及风险共担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知识产权和成果交易与科技投入制度。在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新产业发展中核心技术的引进等方面,以效益为中心,探索实践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技术开发模式,建立技术入股或效益分享的运作机制,形成研发团体、个人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息息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促进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机制,以突出企业科技工作的任务和目的,突出科研成果转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贡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对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而不仅是技术本身)的提高等要素作为科技成果评价与奖励的主要依据。

穿越“寒冬”,云锡依凭自主创新

面临过冬的困境,云锡并不是坐等救援而裹足不前,而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前提,创新科技合作模式,以项目为纽带,以技术和人才为保障,以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为基础,高度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加强已有产品,尤其是在主要产品,如:硫酸亚锡、氧化亚锡、有机锡、无铅焊料、BGA等产品的持续创新工作。通过工艺创新、技术创新等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使主导产品更新换代,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围绕主产业,创新发展,集中力量持续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长期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专项,走得更高更远,云锡自信有这个实力和绝对优势。在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云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4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52项,拥有国家有效专利67项,其中:发明专利61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6项。2004年以来,在有色金属采、选、冶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领域申请专利89项,获专利授权60余项;制定(修订)技术标准154项,其中: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54项,企业标准67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7项。并先后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企业,云南省第一批科技创新试点企业,国家第二批科技创新试点企业,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云南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

自主创新,没有专业的人才和队伍,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在这个问题上,云锡领导班子一点也不含糊。按照“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理念,围绕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发展中关键技术、项目需求,采取“松散型、半紧密型、紧密型”等多种方式,以临时聘请、长期聘用、合同或合约等运作机制和手段,吸纳一批尤其是某一行业中具有话语权或能带来好项目、好技术的专家、学者为我所用,以贵研所、研究院为基础,全力打造一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较高业务素养、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克时艰的科技创新团队。目前,云锡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级高工(研究员)14名,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502名;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36人。有6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有博士5名,硕士95名。设有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学、工业催化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学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点,建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两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市场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没有一劳永逸的产品,持续创新是企业向前发展的拐点。云锡澳炉炼锡工艺的持续创新工作开展得比较好,始终保持着行业的领先水平,而选矿设备的持续创新开展不太理想,曾经是世界领先水平的云锡摇床及其摇床头、离心选矿机、十六层翻床等,由于持续创新工作没有跟上,处于淘汰或被淘汰的边缘。云锡高管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于是,以提高当期生产技术经济指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的生产技术攻关在全司范围内已经形成制度并持续开展。当前,云锡在传统产业上既注重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的应用,更重视后续的持续创新工作,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保持行业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一定要在五个领域结出硕果,云锡领导班子意志坚定,思路清晰。在有色及稀贵金属矿产资源增储与高效综合利用领域,云锡围绕锡、铜、铅、锌、镍、贵金属等矿产资源增储,不断提供先进的找矿技术及成果,加大对二次(再生)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拓展新的资源空间。 在有色金属采、选、冶产业发展领域,云锡加大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复杂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在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领域,云锡充分发挥贵研所、研究院及科研院所的力量,着力开发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的精深加工产品。 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域,云锡在贵金属特种功能材料、高纯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环境功能材料等专业板块,不断形成规模化生产。 在高新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域,云锡以贵金属研究所为支撑平台,着力打造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光热、光伏高新技术产业。以圣比和作为技术及产业化支撑平台,着力打造具有相当规模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以研究设计院为支撑,着力培育云锡集团有色金属高纯物质制备规模化生产基地。